近期,在openGlobalRights上有数位作者讨论了关于中国是否有潜力影响世界人权的问题。在我们看来,思考此议题面临的基本困难是,由于国内广泛的的民族主义宣传,中国民众并未对国内抑或国际的人权事务产生兴趣。如果国内缺乏对人权问题广泛的兴趣,中国政府不太可能开始像一个“规范性力量”那样运作,并关心他国人权的安危。
让我们回顾一个中国激进民族主义的案例。2013年的12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一事引发了中方的强烈批评。中国官方指责日方领导人丝毫不尊重在那些曾饱受历史上日本侵略之苦的人民,而许多中国公众人物也公开支持这一观点。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中国的纸质和电子媒体对日方行为的进行了一系列尖锐批判。
这些言论使人回想起,2012年,在中国许多城市发生的反日示威游行。以民族主义为旗号的暴徒,对许多日系品牌的店铺进行了打砸。他们也被一些人冠以“爱国贼”的名字。
不过,这类以爱国为名的暴徒式的行为也许并没有那么令人惊讶。中国政府和一些意见领袖经常宣传利他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来维护集体权益。
过去几个月里,一篇名为《没有了祖国你什么都不是》的文章,在官媒和社交媒体间被广泛转载。文章强调了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中国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性,同时提及了中东的混乱和冲突来进行佐证。文章将爱国定义为知爱自己,不让自己的国家乱;同时将中国的外交形势描绘成与西方你死我活的斗争。在煽动性和轰动性的反日情绪的烘托下,这篇文章在网上被广泛传播。
不幸的是,这种论调在中国的公共舆论中实在太过普遍。尽管比起毛泽东时代,更少的人在今天愿意公开为集体利益奔走呼号,但仍有很多人自然地认同“集体优先”的观念。比如,2008年的中国区东亚民主研究问卷显示,77.5%的被查者认为或强烈认为应该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82.4%的回答者同意或强烈同意为了国家利益,个人利益可以被牺牲。虽然这一观点的支持者并未直接攻击个体权益的概念,但人们对个体权利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对集体观念的过度关注而削弱。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样的情况也情有可原。在腾飞的经济背后,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的主要精力还主要放在国内事务上。在这种情况下过多介入国际人权事务,似乎的确不是最佳选择。
不过,中国政府的威权正面临着越来越多例如腐败,社会不公,国内维权活动等各方面的挑战。的确,不少公共声音已经偏离了国家授意的政治正确。经济的繁荣一度使得公众愿意信服于政府,但现在中国官方似乎也正青睐于寻找更多增强自我合法性的新方法。
那么,公众政治注意力怎样才能更快转向人权呢?José-Manuel Barreto在openglobalrights上的另一篇文章讨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国际人权的语境需要从根本上反思。由于将人权话语视作新殖民主义色彩的,西方中心论下的概念,中国民族主义对人权话语带有抵触情绪。相比之下,将人权话语进行中国式的情景化以及将它根植于中国历史,也许会对现状带来帮助。正如Kerry Brown所指出的,在中国,建立一个有效率的“正义政府”,而非简单的谈论人权本身,也许更能帮助社会和其他地方的人权积极分子建立起共识。
如果中国能形成一个“修正版”的人权话语体系,而且这个体系如果可以不仅吸收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也能融合东西方经典的价值观与理论,整个世界尤其是后进国家,都将获益匪浅。

Read more
Get our weekly email
Comments
We encourage anyone to comment, please consult the oD commenting guideline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